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千年古镇焕新颜:高延性混凝土赋能嘉兴新塍古镇保护与重生

千年古镇焕新颜:高延性混凝土赋能嘉兴新塍古镇保护与重生

2025/09/0233
· 千年古镇 重获新生 ·

青瓦白墙、石板街巷……一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江南古镇。随着时间推移,古镇内众多建筑面临结构老化、墙体开裂等问题,保护与修缮工作成为延续古镇生命力的关键。由此,嘉兴新塍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旨在通过科学修复,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


项目背景

千年古镇的传承与新生


新塍古镇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的西北部,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为了防御外敌、巩固领地,人们开始筑城,新塍便是其中之一,古称“新城”‌。唐会昌元年(841年),新塍建制为镇,仍称“新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出现嘉兴县柿林乡新塍镇,直到清代,设嘉兴府秀水县新塍镇‌。

image.png

嘉兴新塍古镇的名字来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中的记载,书中提到“绍兴处,曾鲁公丞相权嘉禾新塍税”,这是新塍之名最早的文字记录‌‌。此外,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相传西王母去东海参加东海龙王的盛会时路过新塍,见新塍是一块福地,便随手撒下一朵神花,花瓣变成了九条龙,因此新塍有了白龙潭以及乌龙桥、白龙桥、青龙桥、黄龙桥等地名‌。

image.png

新塍古镇不仅名字来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新塍古镇是秀水县四大镇之冠,是嘉禾丝织农桑繁盛之区。如今,新塍古镇作为嘉兴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是秀水四大镇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镇,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嘉兴新腾古镇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超50处,其中70%采用空斗墙结构。这种以侧砌方式砌筑的墙体,虽节省材料、具备江南建筑特色,但因年代久远、材料老化,普遍存在墙体开裂、局部坍塌风险,亟待解决恢复建筑物珍贵价值。

1.jpg

该项目全新引进“落架重修”建设概念,这是针对古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的重要修缮方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修缮、加固老旧危破房屋,更能在保护重要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和安全性,但这样的施工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难度。


技术赋能

中震高延性混凝土的“隐形守护”


传统加固方式如钢筋网砂浆面层、混凝土板墙会破坏建筑风貌,且难以适配空斗墙“中空”特性。为此,项目组经专家论证,选定高延性混凝土作为填充墙加固主材,通过“精准填充、柔性补强”实现保护与加固的平衡。

image.png

经过努力,嘉兴新塍古镇修缮工程顺利竣工。修复后的古建筑既保留原有风貌,又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高延性混凝土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墙体坚固程度,还提升了建筑抗震能力,为古镇居民和游客提供可靠保障。


成效显著

“小材料”实现“大保护”


项目投入使用后,效果得到充分验证。当地居民反馈:“以前住老房子,总担心墙体开裂不安全,现在修缮后住得踏实多了,老房子的样子也没改变,还是记忆中的模样。”景区管理人员也表示:“古建筑经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即便遇到恶劣天气也无需担心损坏,游客参观更放心,古镇吸引力明显提升。”

嘉兴新塍古镇项目的成功,是古建筑保护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高延性混凝土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成功实践。它证明,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文化能够相互融合,共同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支撑。未来,期待更多创新材料应用于古建筑保护,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分享到:
隐私协议
×

平台信息提交-隐私协议

· 隐私政策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