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可从多部位分析:承重横墙多现斜向“X”形剪切裂缝,底层因地震剪力大破坏更重;圈梁能增强整体性、约束裂缝,含圈梁横墙破坏较轻。横墙承重能力与刚度相关,洞口布置不均致刚度突变会加重破坏,砂浆强度过低则墙体易沿灰缝开裂。
纵墙破坏成因复杂:窗间墙过窄抗剪不足,底部1-2层破坏更甚;纵横墙无可靠连接时外纵墙可能外闪或倒塌;墙角、楼端部刚度不均处易应力集中,楼顶突出小房间因鞭梢效应震害可达主体三倍以上。
楼梯间、电梯间因缺乏楼板支撑,横墙侧向稳定性弱、整体刚度差,破坏更严重,易致交通堵塞。此外,平面或上下刚度突变、内框结构处理不当、山墙女儿墙过高、缝体设置不合理等,也会加剧震害,需在设计加固中重点解决。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需依据抗震安全鉴定报告选方案,鉴定由专业单位受委托完成。
主要步骤包括:收集基础勘察报告、施工图等档案资料,以及验收文件、加固维修记录,资料不全时实测补充;深入现场调查建筑现状,核对与原始资料一致性,明确使用变动、结构损坏及缺陷,做到全面评估与突出重点。
评定要点强调综合抗震能力,区分整体与局部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抗震构造与性能;多层砌体房屋从高度层数、材料强度、结构体系、连接构造、抗震承载力等方面评定。
按后续使用年限分A、B、C类,A类(30年)分一级和二级鉴定,一级鉴定涵盖层数、强度、连接等,通过简化验算且符合标准时可免二级鉴定。
A类多层建筑一级鉴定结果与处理
符合一级鉴定规定则综合抗震能力达标;仅非结构易损构件不达标需处理;高宽比超3、横墙间距超限或多项不符合规定,需加固。
不达标处理方法:减层数、降设防类别、提高抗震措施、增强墙体承载力或改结构体系。
刚性体系需满足质量刚度对称均匀、尺寸限值等,一级鉴定查整体性和局部易倒部位,不达标则进行二级鉴定。
注:
①n为总层数,不包括地下室和出屋面小房间。
②H 为室外地面(或半地下室内地面)到檐口高度(m)。
③B为总宽度,不包括单面走廊的廊宽(m)。
④L为底层平面的最大长度(m),对于隔开间或多开间设一道横墙的砖房,n减少一层,H降低3m。
现浇楼盖可无圈梁,对装配式和木楼、屋盖砖房,实心砖墙的圈梁设置按表2-4检查,圈梁构造按表2-5检查。空斗墙砖房的外墙每层设置,内墙隔开间设置。
A、B类多层砌体房屋二级及B类鉴定要点
A类二级鉴定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含楼层平均、综合及墙段指数法,指数≥1.0为达标。
B类鉴定分抗震措施和承载力验算,需严格按89抗震规范执行,如乙类建筑减层降高、禁独立砖柱支大梁,横墙少建筑宜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盖。其综合评定比A类严格,对墙厚、材料强度、构造柱及易损部位要求更高,承载力验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楼层综合指数法。
1、加固机理
抗震加固机理分为三类:一是减小地震作用,通过增设隔震支座、耗能装置等增加阻尼、阻隔地震传播;二是增强抗震能力,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圈梁、构造柱、钢拉杆及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等提升结构延性与变形能力,其中外墙设圈梁构造柱、内墙设钢拉杆应用广泛;三是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2、基本原则
基于砌体材料脆性、抗拉抗剪强度低及整体连接差的特点,需遵循以下原则:
(1)加强整体性,改善受力状态,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依据抗震鉴定报告,选择整体、区段或构件加固方案;
(3)新增构件需避免刚度突变,与原构件可靠连接并设基础,材料强度不低于原结构;拆除或加固不达标女儿墙等;控制自承重墙与承重墙抗震能力匹配;重点加固楼电梯间;
(4)保证平立面规则(优先矩形)、控制高度与高宽比、采用合理结构体系。
3、加固方法的选择
当风荷载或地震荷载作用使砌体结构房屋侧向变形过大,结构出现承载力不足或房屋刚度不足时,应采用提高结构的承载力或刚度的方法。
当仅需要提高结构的刚度时,常用的方法为增设内墙拉杆法、外设钢围套加固法等。
当仅需要提高结构的承载力时,常用的方法为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法、粘钢法、粘贴纤维布条法、喷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法等。
当结构刚度与承载力均需提高时,常用的方法为增设构件、加大构件截面等。由此可见,根据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大小合理选择结构的加固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砌体结构作为民用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性能的提升不仅关乎建筑本身的安全稳定,更直接守护着居住者与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老旧房屋改造工作不断推进的当下,遵循科学的鉴定方法与加固原则,针对性解决砌体结构的抗震短板,为这类建筑注入更坚实的安全保障,让每一栋房屋都能在潜在的地震风险中筑牢“防护屏障”。
平台信息提交-隐私协议
· 隐私政策
暂无内容